1956年,毛主席對印尼總理說:臺灣只有兩條出路,華盛頓或者北京。通往華盛頓,那條路走不通。美帝國主義遲早會拋棄臺灣的。
朝鮮戰爭結束后,美第七艦隊駐扎臺灣。美國總統杜魯門公然叫囂“臺灣地位問題尚未有定論”。
杜魯門的言論引起了蔣介石的極端警惕,蔣介石不愿意像石敬瑭那樣,承受分裂祖國的“千古罵名”,于是便公開發表聲明:可以接受美國部署在臺灣,但臺灣永遠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并非獨立國家,亦非獨立地區。
不過,蔣介石害怕被統一,于是與美國簽署《共同防御條約》。在條約里,美國不僅多次用“領土”一詞形容臺灣。還將靠近大陸一側的金門、媽祖二地劃出了共同防御范圍 —— 目的就是有利于分裂臺灣地區。
不久之后,美國人又炮制出了 “新西蘭提案” 。所謂新西蘭提案,是美國授意新西蘭向聯合國提案,由聯合國出面斡旋“中國”和“臺灣”在浙閩沿海島嶼發生的戰爭沖突。這份提案極為陰險,不僅將“China”、“Taiwan”并列,還將中國的內戰稱之為“國際爭端”。
但面對美國的這份“好意”,蔣介石非常對著中外記者明確地說道:“在有著4000多年的中國歷史上,雖然中間有賣國賊勾結敵寇擾亂之事,但中華民族不久終歸于一統。”
毛主席感慨道:“在維護中國統一這件事上,蔣介石和美國意見并不一致。”
新中國進入聯合國
1949年5月蔣介石退守臺灣后,依靠美國的援助,仍然夢想著有一天能重回大陸,但隨著自身力量的不斷削弱,新中國地位的不斷強大,蔣介石的夢想越來越渺茫了。
1964年10月,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破。蔣介石更惶恐不安,感覺重回大陸更無希望。
最讓蔣介石受打擊的是,1971年9月,他的老朋友尼克松宣布支持新中國進入聯合國。同時宣布另一個決定:反對將臺灣排除大會。
這引起了蔣介石和毛主席的雙雙不滿。
蔣介石并沒有聽從美國的建議,獨立參加聯合國。而是“憤然”退出聯合國。他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絕不承認兩個中國。
而毛主席更不承認和臺灣一起進入聯合國。1956年印尼總統訪華時,毛主席就曾說入聯條件。
1956年,萬隆會議之后不久,印度尼西亞總理蘇加諾來我國訪問。
毛主席親自接待了蘇加諾總理。他問蘇加諾總理:"你認為我們應該早一點加入聯合國,還是晚一點才好?"
蘇加諾聽完后,笑道:“如果代表了整整6億人的中國沒有加入聯合國,那么這個聯合國和馬戲團又有什么區別呢?我認為最好盡快地進入聯合國,不僅僅是聯合國需要聽到中國的聲音,整個世界,也需要聽到中國的聲音才好。”
毛主席沉默了好一會兒,他從蘇加諾總理的回答中,聽到了小國們對美蘇兩大霸權的不滿。這些國家希望引入中國這樣一個第三個強大的力量,來幫助對峙美蘇勢力。
沉吟許久,毛主席對蘇加諾總理說:“早參加,遲參加,這兩條我們都要準備。”
毛主席表示,中國遲一點加入聯合國,主要是因為臺灣問題。聯合國中,只能有一個中國,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聯合國有臺灣的代表,我們一萬年也不進去。”
聽完這話,蘇加諾總理順勢問道:“您如何看待臺灣的前途命運問題?”
對臺灣的前途,毛這些做了精準的預測:“無非兩條路罷了,一條通向北京,一條通向華盛頓。”
毛主席進一步解釋說:“通往華盛頓,那條路走不通。美帝國主義遲早會拋棄臺灣的。”
就在這個當口,毛主席明確提出與蔣介石的“第三次合作”:“我們要同他們恢復友好合作,我們過去合作過兩回,為什么不能合作第三回呢?”
1956年,毛主席代表我黨和我國,寫了一封 “致蔣中正的信”,隨后正式提出了“一綱四目”的政策,并提出了“第三次國共合作”的說法。
遺憾的是,當時冷戰風氣正盛,仗著有美第七艦隊撐腰,蔣介石完全沒有商談的意思。但毛主席的預言,現在看來一語中的。
兩條路中,該回來的,一定會回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