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窮越革命”
是革命史中的一句諺語。
貧窮曾一度成為衡量人革命先進性的重要標準。
在經典老電影《牧馬人》中,村民把李秀芝介紹到許靈均家。許靈均家徒四壁,但村民道:“什么都好,就是窮點。不過,越窮越光榮嘛。”
可見,在當年,貧窮被人們賦予了很多積極的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不乏類似的話語。
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國藩云:“古人有困而修德,窮而著書。”
當然,這并非是對貧窮本身的贊美,而是對人面對困厄處境時,表現出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的贊美。
某種程度上講,貧窮能夠激發人的斗志和勇氣。
當人民被剝奪得一無所有的時候,他們才有高喊“不自由,毋寧死”的革命勇氣。相反,手上有點壇壇罐罐,反而會患得患失,游移不決。
赤貧的群眾,從來就是革命的主力軍。
不過,也有人會發現,現實中的許多窮人,別說革命性,就連改善個人生活的積極性都沒有。他們躺平擺爛,不思進取,自私猥瑣,小富即安?;蠲撁撘桓睜€泥扶不上墻的阿斗樣。
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實就反映出了階級斗爭的復雜性。
一個人的革命性,受物質客觀條件的影響,通常情況下還是主要的影響。但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有其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其對世界的看法還會受到自身文化教育的影響。
《德意志意識形態》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於這個階級的。”
統治階級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必然會實行有利于本階級統治的教育手段,將民眾培養成守分安命的順民。
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灌輸等級觀念和頹廢的人生觀。明確尊卑貴賤,倡導及時行樂,使受教育的民眾甘心做臣子和奴仆,沉迷于感官享受,不思進??;一種是推行愚民政策,不允許民眾掌握知識,從而限制他們的能力,讓他們沒能力革命。
當然,在現代社會,不允許人上學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一方面在于這與資產階級承諾的民主自由相悖。另一方面在于為了更新和運用生產技術,資產階級也需要培養大量有知識有文化的公民。
所以,資產階級甚至為此創造了義務教育。
《大國崛起·帝國春秋》紀錄片介紹:“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他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
但這并不意味著資產階級放棄了愚民政策,它只是以更巧妙地方式進行著罷了。比如,義務教育之后,高昂的大學學費。
在美國,優質大學的學費,一學年通常在五萬美元以上。這顯然不是普通家庭所能負擔的。能在美國讀常春藤名校的人,往往非富即貴。
于是,繼財富分層之后,資產階級運用教育將人再次從智識上分層。有產者的子女有條件接受更好的教育,學習高精尖的知識;無產者的子女即便智商不輸于前者,也會因經濟上的窘迫而無緣進入優質大學。
在限制了無產階級的上升通道后,資產階級又通過制造奶頭樂,宣揚利己主義等方式,瓦解著無產階級革命性。于是我們便看到很多的無產者要么在奶頭樂中虛耗光陰,要么在利己主義的指引下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好點的變成工賊,壞點的變成流氓。
然而,在資產階級忙著構建其與無產階級的鴻溝時,階級斗爭的發展竟使其內部也產生了異己的力量。一批有才學有良知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蛻變成了進步的革命思想家。
《共產黨宣言》指出:在階級斗爭接近決戰的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的、整個舊社會內部的瓦解過程,就達到非常強烈、非常尖銳的程度,甚至使得統治階級中的一小部分人脫離統治階級而歸附于革命的階級,即掌握著未來的階級。所以,正像過去貴族中有一部分人轉到資產階級方面一樣,現在資產階級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別是已經提高到從理論上認識整個歷史運動這一水平的一部分資產階級思想家,轉到無產階級方面來了。
列寧在《怎么辦》中也指出:“社會主義學說是從有產階級的有教養的人即知識分子創造的哲學理論、歷史理論和經濟理論中發展起來的?,F代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們的社會地位來說,也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由是之故,“越窮越革命”,作為一句諺語,一句經驗之談,有其合理性。但絕不是合格的共產主義者用來鑒別同志和敵人的唯一指南。
那種認為一個人的出身決定了其革命性或反動性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
認清了這一點,至少能給我們兩點啟示:
第一,無產者應當自覺抵制奶頭樂、利己主義等腐朽思想文化的腐蝕,努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增長才干,不做無產階級的叛徒。
第二,對于資產階級中的個人,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以仇富的心態將他們一概掛路燈。應當注重團結其中的有識之士,引導他們走向民主的、革命的道路。
如此,社會主義事業才能行穩致遠,從勝利走向勝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